近期关于清朝末年屈辱事件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 。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
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中国赔偿白银二万万两;
开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为商埠 ,
允许日本政府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通商口岸日本人可从事各项工艺并只交所订进口税,免征各种杂税,所有日货均可设栈寄存;
交换俘虏 ,中国即行释放日本军事间谍或被嫌逮捕的日本臣民, 并不得逮捕为日军服务的中国人(即汉奸);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派醇亲王载沣赴德国向德皇就德国大使被杀一事道歉 。德国大使遇害处建碑纪念;
鼓励义和团的大臣遭受惩罚;
反战大臣、反对利用义和团的大臣加以复职或受嘉奖;
中国派大臣赴日本就日本使馆官员被杀事道歉;
在动乱时期被损坏或污渎的外国坟墓由各国使馆重新恢复,中国为北京附近的每处坟墓付款一万两银 ,为外省的每处付五千两银;
中国禁止进口军火两年;
中国共付各国战争赔偿4.5亿两银,分39年付清,每年利息为4厘,由中国的关税和盐税来偿付;
北京的大使馆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以派兵保护;
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天津之间的炮台一律拆毁;
外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之间驻扎军队;
中国对将来一切抗外行为予以惩罚;
中国改善水道,以改善对外贸易;
中国设立外务部作为对外的政府部门;
附件一,光绪帝批准签署条约的圣旨。
附件二 ,光绪帝派醇亲王载沣赴德的旨意。
附件三,光绪帝命令为被杀德使建碑的旨意 。
附件四,光绪帝命令惩办亲王载勋等皇亲的旨意。
附件五 ,光绪帝命令惩办启秀等大臣的旨意。
附件六,光绪帝命令加重上述惩罚的旨意 。
附件七,光绪帝命令徐用仪等复职的旨意。
附件八 ,光绪帝命令在一些外国人被杀的县五年内不进行科举考试的旨意。
附件九,光绪帝命令那桐著赴日道歉的旨意。
附件十,被损外国坟墓单 。
附件十一 ,光绪帝命令禁止进口军火的旨意。
附件十二,中国对各国承认战争赔偿的照会。
附件十三,同上 。
附件十四,使馆区界线。
附件十五 ,光绪帝禁止抗外行动的旨意。
附件十六,同上 。
附件十七,中国改善水路河道的计划。
附件十八 ,光绪帝设立黄浦河道局的旨意。
附件十九,中国对各国就设立外务部的照会 。
---- 邓世昌 ----
邓世昌(1849年,—1894年9月17日) ,原名永昌,字正卿,祖籍广东番禺 ,中国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被称为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49年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茶商之家 。1867年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1874年毕业。先后任“琛航”运船帮带 ,“海东云 ”炮舰管带,“振威”炮舰管带。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 ”管带 。1887年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 ,职中军中副将。
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 ”舰受伤,弹药用尽 ,难以继续战斗,邓世昌语曰:“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 ,则我军可以集事。”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但“致远 ”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 ,从而在落水后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 。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 ,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
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世昌"号命名一艘远洋综合训练舰。
---- 公车上书 ----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 ,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 ,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 、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 ,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是由各省派送 ,依汉代举孝廉乘公家车辆赴京惯例,对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又称为“公车”,故称“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 ,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和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
康有为和梁启超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 ,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加上支持新政的光绪没有实权及经验不足 ,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 ,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
六君子谭嗣同、林旭 、杨锐、杨深秀、刘光第 、康广仁。在变法失败后被处死。
---- 黄花岗起义 ----
[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即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黄兴为起义实际***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 ,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 、邓泽如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 ,和清政府决一死战。1911年1月,黄兴、赵声、胡汉民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并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 、防营、会党、民军 ,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 ,为起义作准备 。原订4月13日起义,因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吴镜运炸药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
1911年4月23日 ,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越华街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赵声任总指挥,黄兴任副总指挥 。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下午5时30分 ,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 、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守南大门。黄兴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歧。不料张越墙逃遁 。由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 ,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
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 ,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 。由于习惯 ,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
关于清朝末年屈辱事件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的相关内容介绍到此告一段落,若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启发,欢迎持续关注本站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本文来自作者[kangsheyoutaosuo]投稿,不代表必兴鼎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igthinkbxd.cn/xinwen/232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必兴鼎的签约作者“kangsheyoutaosuo”
本文概览:近期关于清朝末年屈辱事件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文章不错《清朝末年屈辱事件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