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台计算机的发展情况的讨论正在各大平台持续发酵,我们精心筛选了最新资讯 ,希望能为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
ENIAC PC机
耗资 100万美圆 600美圆
重量 30吨 10kg
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 1.9万只电子管 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 5000次/秒 500万次/秒
二 、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 、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 、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 。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 、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 ,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 。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 ,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 ,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 。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 、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 ,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在元件 、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 。到了20世纪30年代 ,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于是 ,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 ,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 ,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 。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 ,德国、美国 、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 ,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 、MARK-2、Model-1、Model-5等 。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 ,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 、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 ”的演变。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 。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 ,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 。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 。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随后于1946年6月 ,冯·诺伊曼等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同年7~8月间,他们又在莫尔学院为美国和英国二十多个机构的专家讲授了专门课程《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
1949年 ,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美国则于1950年制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SFAC)等。至此,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 ,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 。物理学家在总结自然规律时,常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过程;相反,解数学方程的过程 ,也有可能采用物理过程模拟方法,对数发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计算尺 ,己把乘法、除法化为加法 、减法进行计算。麦克斯韦巧妙地把积分(面积)的计算转变为长度的测量,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
19世纪数学物理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傅里叶分析,对模拟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相继制成了多种计算傅里叶系数的分析机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等 。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 ,人们逐渐认识到模拟机在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数字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以后,模拟计算机仍然继续有所发展 ,并且与数字计算机相结合而产生了混合式计算机。模拟机和混合机已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特殊品种,即用在特定领域的高效信息处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时期 ,计算机由仅包含硬件发展到包含硬件、软件和固件三类子系统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两个数量级。计算机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 、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 ,以及各种专用机(如各种控制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 。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 ,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 。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 、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到了晶体管计算机时期(1959~1964),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 ,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
1964年 ,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的同时,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 ,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 ,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 。随着字长4位 、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计算机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 ,对小型计算机 、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了。
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一座办公楼、一所学校、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实现它们互连的局部网随即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系统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一些计算机配置了汇编语言和子程序库 ,科学计算用的高级语言FORTRAN初露头角。在晶体管计算机阶段,事务处理的COBOL语言 、科学计算机用的ALGOL语言,和符号处理用的LISP等高级语言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操作系统初步成型 ,使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变为自动作业管理 。
进入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时期以后,在计算机中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软件子系统,高级语言种类进一步增加 ,操作系统日趋完善,具备批量处理、分时处理、实时处理等多种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 、通信处理程序、网络软件等也不断增添到软件子系统中。软件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明显地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属性 ,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
在现代计算机中,外围设备的价值一般已超过计算机硬件子系统的一半以上,其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的技术面貌。外围设备技术的综合性很强 ,既依赖于电子学、机械学、光学 、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又取决于精密机械工艺、电气和电子加工工艺以及计量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外围设备包括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两大类 。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磁鼓 、磁带、激光存储器、海量存储器和缩微存储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又分为输入 、输出、转换、 、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在这些品种繁多的设备中,对计算机技术面貌影响最大的是磁盘、终端设备、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转换设备等。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 、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 ,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
计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在早期计算工具的发明创造方面写过光辉的一页。远在商代,中国就创造了十进制记数方法 ,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 。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 ,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一结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盘是中国的又一独创 ,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这种轻巧灵活 、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 。珠算盘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过有益的作用 ,而且传到日本、朝鲜 、东南亚等地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发明创造指南车、水运浑象仪、记里鼓车 、提花机等,不仅对自动控制机械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 ,而且对计算工具的演进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张衡制作的水运浑象仪,可以自动地与地球运转同步 ,后经唐、宋两代的改进,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
记里鼓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数装置。提花机原理刘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发展有过间接的影响。中国古代用阳、阴两爻构成八卦,也对计算技术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莱布尼兹写过研究八卦的论文 ,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 。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经过漫长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计算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计算技术与装置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 ,并且着手创建中国计算机制造业。
1958年和1959年,中国先后制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 。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并配制了ALGOL等语言的编译程序和其他系统软件。60年代后期 ,中国开始研究集成电路计算机。70年代,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 。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重点研制微型计算机系统并推广应用;在大型计算机 、特别是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计算机服务业 ,逐步健全了计算机产业结构。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在有限元计算方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汉字信息处理 、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中国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有关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 ,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活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 (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 、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 ,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 、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 、方法和技术 。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 、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 ,即理论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理论计算机学 是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学科 。在几千年的数学发展中,人们研究了各式各样的计算,创立了许多算法。但是,以计算或算法本身的性质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理论 ,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
当时,由几位数理逻辑学者建立的算法理论,即可计算性理论或称递归函数论 ,对20世纪40年代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影响 。此后,关于现实计算机及其程序的数学模型性质的研究,以及计算复杂性的研究等不断有所发展。
理论计算机科学包括自动机论、形式语言理论 、程序理论、算法分析 ,以及计算复杂性理论等。自动机是现实自动计算机的数学模型,或者说是现实计算机程序的模型,自动机理论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种抽象机器的模型;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形式语言 ,形式语言理论根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分为O~3型语言,与图灵机等四类自动机逐一对应;程序理论是研究程序逻辑、程序复杂性 、程序正确性证明、程序验证、程序综合 、形式语言学,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分析研究各种特定算法的性质 。计算复杂性理论研究算法复杂性的一般性质。
计算机系统结构 程序设计者所见的计算机属性 ,着重于计算机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硬件、软件和固件子系统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确定。使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主要是软件子系统和固件子系统的属性,包括程序语言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网络软件等的用户界面 。使用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 ,则是硬件子系统的概念结构(硬件子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统(机器语言),以及寄存器定义、中断机构、输入输出方式 、机器工作状态等。
硬件子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冯·诺伊曼结构 ,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采用“指令驱动”方式。当初,它是为解非线性、微分方程而设计的 ,并未预见到高级语言 、操作系统等的出现,以及适应其他应用环境的特殊要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软件子系统都是以这种冯·诺伊曼结构为基础而发展的。但是 ,其间不相适应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从而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变革。
计算机组织与实现 是研究组成计算机的功能、部件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计算机实现的技术 ,均属于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任务。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确定分配给硬子系统的功能及其概念结构之后,计算机组织的任务就是研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构造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 。这种相互联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 ,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现代已有三类互连方式,分别以中央处理器 、存储器或通信子系统为中心,与其他部件互连 。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 ,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
与计算实现有关的技术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计算机的元件、器件技术 ,数字电路技术,组装技术以及有关的制造技术和工艺等。
软件 软件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程序设计 、基础软件、软件工程三个方面 。程序设计指设计和编制程序的过程,是软件研究和发展的基础环节。程序设计研究的内容 ,包括有关的基本概念、规范 、工具、方法以及方法学等。这个领域发展的特点是:从顺序程序设计过渡到并发程序设计和分币程序设计;从非结构程序设计方法过渡到结构程序设计方法;从低级语言工具过渡到高级语言工具;从具体方法过渡到方法学 。
基础软件指计算机系统中起基础作用的软件。计算机的软件子系统可以分为两层:靠近硬件子系统的一层称为系统软件,使用频繁,但与具体应用领域无关;另一层则与具体应用领域直接有关 ,称为应用软件;此外还有支援其他软件的研究与维护的软件,专门称为支援软件。
软件工程是采用工程方法研究和维护软件的过程,以及有关的技术 。软件研究和维护的全过程,包括概念形成、要求定义 、设计、实现、调试、交付使用 ,以及有关校正性 、适应性、完善性等三层意义的维护。软件工程的研究内容涉及上述全过程有关的对象、结构 、方法、工具和管理等方面。
软件目动研究系统的任务是:在软件工程中采用形式方法:使软件研究与维护过程中的各种工作尽可能多地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创造一种适应软件发展的软件、固件与硬件高度综合的高效能计算机。
计算机产业
计算机产业包括两大部门,即计算机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 。后者又称为信息处理产业或信息服务业。计算机产业是一种省能源 、省资源、附加价值高、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防实力和社会进步均有巨大影响。因此 ,不少国家采取促进计算机产业兴旺发达的政策 。
计算机制造业包括生产各种计算机系统、外围设备终端设备,以及有关装置、元件 、器件和材料的制造。计算机作为工业产品,要求产品有继承性 ,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和综合性能。计算机的继承性特别体现在软件兼容性方面,这能使用户和厂家把过去研制的软件用在新产品上,使价格很高的软件财富继续发挥作用 ,减少用户再次研制软件的时间和费用 。提高性能-价格比是计算机产品更新的目标和动力。
计算机制造业提供的计算机产品,一般仅包括硬件子系统和部分软件子系统。通常,软件子系统中缺少适应各种特定应用环境的应用软件 。为了使计算机在特定环境中发挥效能 ,还需要设计应用系统和研制应用软件此外,计算机的运行和维护,需要有掌握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这常常是一股用户所作不到的。
针对这些社会需要 ,一些计算机制造厂家十分重视向用户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一些独立于计算机制造厂家的计算机服务机构,也在50年代开始出现 。到60年代末期,计算机服务业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为独立的行业。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 ,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实验和理论两种途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现在 ,计算和模拟已成为研究工作的第三条途径 。
计算机与有关的实验观测仪器相结合,可对实验数据进行现场记录、整理、加工、分析和绘制图表,显著地提高实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成为工程设计优质化 、自动化的重要手段。在理论研究方面 ,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可代替人脑的若干功能并加以强化 。古老的数学靠纸和笔运算,现在计算机成了新的工具 ,数学定理证明之类的繁重脑力劳动,已可能由计算机来完成或部分完成。
计算和模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常使一些学科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空气动力学、气象学、弹性结构力学和应用分析等所面临的“计算障碍” ,在有了高速计算机和有关的计算方法之后开始有所突破,并衍生出计算空气动力学 、气象数值预报等边缘分支学科 。利用计算机进行定量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也是如此。例如,在人口普查、社会调查和自然语言研究方面,计算机就是一种很得力的工具。
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 ,常常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引起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在产业结构中已出观了计算机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以及知识产业等新的行业。
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已嵌入机电设备、电子设备、通信设备 、仪器仪表和家用电器中 ,使这些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被引入各种生产过程系统中,使化工、石油、钢铁 、电力、机械、造纸、水泥等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升 、质量提高、成本下降 。计算机嵌入各种武器装备和武器系统干 ,可显著提高其作战效果。
经营管理方面,计算机可用于完成统计、计划 、查询、库存管理、市场分析 、辅助决策等,使经营管理工作科学化和高效化,从而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库存水准,改善服务质量,缩短新产品研制周期 ,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办公室自动化方面,计算机可用于文件的起草、检索和管理等,显著提高办公效率。
计算机还是人们的学习工具和生活工具 。借助家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 、计算机网、数据库系统和各种终端设备 ,人们可以学习各种课程,获取各种情报和知识,处理各种生活事务(如订票、购物 、存取款等) ,甚至可以居家办公。越来越多的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将与计算机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普及计算机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
总之,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已不仅是一种技术现象而且是一种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现象。世界各国都力图主动地驾驭这种社会计算机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克服计算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 ,更顺利地向高
时代的车轮即将驶进21世纪的大门。人们将怎样面向未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也不论你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会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 。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掌握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技能则是人们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习计算机热潮,各行各业的人都迫切地要求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技能。对于广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人们 ,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应用,希望学以致用,立竿见影 ,而无须从系统理论学起 。
掌握计算机技能关键是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应用才能真正深入地掌握它。光靠看书是难以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正如同在陆地上是无法学会游泳一样,要学游泳必须下到水中去 。同样 ,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必须坐到计算机旁,经常地 、反复地操作计算机 ,熟能生巧。只要得法,你在计算机上花的时间愈多,收获就愈大......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尽管只有60年的时间,但它的诞生却是人类数百年努力的积累。早在17世纪 ,一批欧洲数学家就已开始研制计算机。1642年,为了协助担任税务局长的父亲,年仅19岁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钟表齿轮式机械计算机 ,但仅能做加减法运算 。
世界第一台机械式加法计算机(1642年)
法国人帕斯卡于1642年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虽然它只是利用手转动齿轮来实现加法运算,但它向人类揭示了:用机械装置可以代替人的大脑进行思考和记忆。从此 ,计算机开始了它神奇发展的道路。
1674年发明的乘法计算机
在此基础上,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8年发明了可做乘除运算的计算机 。但这些机械计算机的性能过于落后,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1822年研制的差分机
1834年研制的分析机
巴贝奇
1822年 ,英国人巴贝奇在他研制的差分机中第一次体现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这种程序设计思想为现代计算机发展开辟了道路。
1936年制造的手摇式机械计算机
电动机械式计算机(1930年)
1941年研制的Z-3型计算机
1938年,德国科学家朱斯成功制造了第一台二进制Z-1型计算机 ,此后他又研制了Z系列计算机 。其中,Z-3型计算机是世界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机电式计算机,它不仅全部采用继电器,同时采用了浮点记数法、带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 ,如上图所示。
1943年12月,“巨人 ”计算机运行。
集数千继电器的“马克”1号全机电式计算机
马克3号第一次使用磁鼓作为存储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艾肯研制成功了一台机电式计算机,它被命名为自动顺序控制计算器MARK-Ⅰ 。1947年 ,艾肯又研制出运算速度更快的机电式计算机MARK-Ⅱ。到1949年由于当时电子管技术已取得重大进步,于是艾肯研制出采用电子管的计算机MARK。
从此,在计算机技术上存在着两条发展道路 。一条是各种台式机械和较大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道路;另一条是采用继电器作为计算机电路元件的发展道路。后来建立在电子管和晶体管之类电子元件基础上的计算机正是受益于这两条发展道路。
1946年运行的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
1946年运行的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美国军方花费了48万美元经费在ENIAC项目上 ,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要不是为了二次世界大战,谁能舍得出这么大的钱?事实上ENIAC也是美国陆军军械部和宾州大学莫尔学院联合发布的 ,而非书本上所提的只有宾州大学。
从技术上而言,ENIAC是没有太明晰的CPU概念的 。因为它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用了足足18800个电子管,而每个电子管大约有一个普通家用 25瓦灯泡那么大。这样整部电脑就有了8英尺高、3英尺宽 、100英尺长的身躯 ,体积有研立方米,重达30吨,耗电高达140千瓦 。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而人最快的运算速度每秒仅5次加法运算),还能进行平方和立方运算 ,计算正弦和余弦等三角函数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复杂的运算。这样的速度在当时已经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水平。
内部有成千上万个电子管、二极管、电阻器等元件,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在机器表面,则布满电表 、电线和指示灯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 ,它的耗电量超过 174千瓦小时,据说在使用时全镇的电灯都会变暗;而且它的电子管平均每隔15分钟就要烧坏一只,科学家们不得不满头大汗地不停更换。然而 ,“埃尼阿克” 的计算速度却是手工计算的20万倍、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美国军方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因为它计算炮弹弹道只需要3秒钟,而在此之前 ,则需要200人手工计算两个月 。除了常规的弹道计算外,它后来还涉及诸多的科研领域,曾在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 ,“ENIAC埃尼阿克 ”宣告“退役”后,被陈列在华盛顿的一家博物馆里。
1959年IBM7090晶体管计算机
IBM公司推出IBM7090型全晶体管大型机, 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29000次,成为第二代电脑的标志产品 。美洲航空公司为它的订票系统购买了两台主机 ,远程连接65座城市。
这是IBM公司的黄金季节,它登上了美国《幸福》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榜首;它创造出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在美国运转的64部电脑中,有 44部是IBM生产;它的企业标志和商品标志“IBM” 三个大写字母 ,每个字都由八根蓝条拼成;它的销售人员,一律着深蓝色的西装,以代表公司形象。人们开始把IBM公司称作“蓝色巨人 ”(BigBlue)。
IBM360
1964 年4月7日 ,美国IBM公司同时在14个国家,全美63个城市宣告,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系列IBM 360系统研制成功 ,该系列有大,中,小 ,型计算机,共6个型号,它兼顾了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两方面的应用,各种机器全都相互兼容 ,适用于各方面的用户,具有全方位的特点,正如罗盘有 360度刻度一样 ,所以取名为360 。它的研制开发经费高达50亿美元,是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2.5倍。
IBM 360系统是最早使用集成电路元件的通用计算机系列,它开创了民用计算机使用集成电路的先例 ,计算机从此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IBM 360成为第三代计算机的里程碑 。
1967 年,美国无线电有限公司制成了领航用的机载计算机LIMAC,其逻辑部件采用双极性大规模集成电路 ,缓冲存储器用MOS大规模集成电路。1969年,美国自动化公司制成计算机D-200,采用了MOS场效应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 ,中央处理器由24块大规模集成电路做成;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也制成机载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军用机载大规模集成电路试验的成功,为过渡到民用大规模集成电路通用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71年,IBM公司开始生产IBM370系列机,它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做存储器 ,小规模集成电路做逻辑元件,被称之为三代半电子计算机。
1976年研制的CRAY巨型电子计算机
1976年,CRAY公司推出CRAY-1矢量电子计算机 ,开始了矢量电子计算机的蓬勃发展,其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亿次。
1978年 第一款32位超级计算机——DEC VAX
在1978 年,DEC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基于VAX( virtual address extension)即虚拟地址扩展的计算机体系 ,它是DEC计算机系统特有的复杂指令计算(CISC)体系结构的计算机VAX11、780 。这台大家伙在当时是基本32位的计算机,并且能够有高达1MIPS的运算性能。在那个年代,这台计算机的速度和性能都是无与伦比的。在当时要值$200,000 。但显然他是最棒的。
日本的CM-5超级电子计算机
20 世纪80年代中期思维机公司开始推出著名的“连接机”(Connection Machine)系列CM-1 ,CM-2和CM-5,把大量简单的存储一处理单元连接成一个多维结构,在宏观上构成大容量的智能存储器 ,再通过常规计算机执行控制 、I/O和用户接口功能,能有效地用于智能信息处理。CM—l由4 个象限组成,每个象限包含多达16 384个一位处理器,全部处理器则分为4096组 ,组间形成12维超立方体结构,其集成峰值速度达到每秒600亿次。 CM-5的结点数更多,功能更强 。
美国CM-200电子计算机
IBM深蓝计算机
IBM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500万亿次以上。
1981年 IBM 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
1981年8月12日 ,IBM 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这标志着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
当时该个人计算机 ,售价2880美元。第一台 IBMPC 采用 Intel 4.77M 的 8088 芯片,仅 64K 内存;采用低分辨率单色或彩色显示器;有可选的盒式磁带驱动器;两个 160KB 单面软盘驱动器。并配置了微软公司的 MS-DOS 操作系统软件 。该产品特点是包含多项创新、荧幕每列能显示80个字元、拥有大小写字元的键盘 、可扩充的记忆体、零件可向其他厂商采购、其他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可以依照 IBM 的标准生产 IBM 的相容机种电脑,称为“clones”等。
5150的设计抛弃了繁文缛节 ,脱离了 IBM 正常的工作流程,这是为了对抗当时已经红透半边天的 Apple II(Apple II 是第一个带有彩色图形的个人计算机,售价为1300美元 ,1977年6月启售,处理器为1MHz,内存4KB)。IBM 5150一面市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市仅一个月其订单数已达24万台 。
由于5150 ,IBM 品牌开始跨越专业领域,“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大众所熟知。从此 ,IBM PC 成为高端、价高以及信赖的代名词。
1996年 首款Java架构的网络PC——SUN JavaStation
1996年,Sun推出的JavaStation网络计算机,被称做是一个“瘦客户机” ,专门用来在网络中执行Java应用程序 。
其主要应用于通信 、金融业机构等,比如可以将出纳员柜台、用户电话咨询中心和交易大厅的单功能PC机替换为更通用的、无须管理的JavaStation网络计算机,以大大减少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
本文已完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 、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 100万美圆 600美圆
重量 30吨 10kg
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 1.9万只电子管 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 5000次/秒 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 ,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 、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 ,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 ,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 、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
早在17世纪 ,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 。1884年 ,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 、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 。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 、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 ,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 。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 ,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 ,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 ,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 。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 、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 、Model-1、Model-5等。不过 ,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 ”的演变 。1938年 ,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但是 ,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 。随后于1946年6月 ,冯·诺伊曼等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同年7~8月间,他们又在莫尔学院为美国和英国二十多个机构的专家讲授了专门课程《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美国则于1950年制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SFAC)等 。至此 ,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物理学家在总结自然规律时 ,常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过程;相反,解数学方程的过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过程模拟方法 ,对数发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计算尺,己把乘法 、除法化为加法、减法进行计算。麦克斯韦巧妙地把积分(面积)的计算转变为长度的测量 ,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 。
19世纪数学物理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傅里叶分析,对模拟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相继制成了多种计算傅里叶系数的分析机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等。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 ,人们逐渐认识到模拟机在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数字计算机 。
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以后,模拟计算机仍然继续有所发展,并且与数字计算机相结合而产生了混合式计算机。模拟机和混合机已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特殊品种 ,即用在特定领域的高效信息处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时期,计算机由仅包含硬件发展到包含硬件、软件和固件三类子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平均每10年提高两个数量级。计算机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 、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以及各种专用机(如各种控制计算机 、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 ,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当时 ,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
到了晶体管计算机时期(1959~1964),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 ,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 、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1964年,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的同时 ,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 。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 ,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 ,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随着字长4位、8位 、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计算机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了 。
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 ,一座办公楼、一所学校 、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实现它们互连的局部网随即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系统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一些计算机配置了汇编语言和子程序库 ,科学计算用的高级语言FORTRAN初露头角 。在晶体管计算机阶段,事务处理的COBOL语言、科学计算机用的ALGOL语言,和符号处理用的LISP等高级语言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操作系统初步成型,使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变为自动作业管理。
进入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时期以后 ,在计算机中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软件子系统,高级语言种类进一步增加,操作系统日趋完善 ,具备批量处理、分时处理 、实时处理等多种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处理程序、网络软件等也不断增添到软件子系统中。软件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明显地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属性,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在现代计算机中 ,外围设备的价值一般已超过计算机硬件子系统的一半以上,其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的技术面貌 。外围设备技术的综合性很强,既依赖于电子学 、机械学、光学、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 ,又取决于精密机械工艺 、电气和电子加工工艺以及计量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外围设备包括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两大类。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磁鼓、磁带 、激光存储器、海量存储器和缩微存储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又分为输入、输出、转换 、、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在这些品种繁多的设备中,对计算机技术面貌影响最大的是磁盘、终端设备 、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转换设备等 。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 ,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 、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计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在早期计算工具的发明创造方面写过光辉的一页 。远在商代,中国就创造了十进制记数方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 ,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 。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 ,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结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
珠算盘是中国的又一独创,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 、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 ,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珠算盘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过有益的作用,而且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 ,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在使用 。
中国发明创造指南车 、水运浑象仪、记里鼓车、提花机等,不仅对自动控制机械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 ,而且对计算工具的演进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张衡制作的水运浑象仪,可以自动地与地球运转同步,后经唐、宋两代的改进 ,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记里鼓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数装置。提花机原理刘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发展有过间接的影响 。中国古代用阳 、阴两爻构成八卦,也对计算技术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莱布尼兹写过研究八卦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他认为 ,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
经过漫长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计算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计算技术与装置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并且着手创建中国计算机制造业。
1958年和1959年 ,中国先后制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并配制了ALGOL等语言的编译程序和其他系统软件 。60年代后期 ,中国开始研究集成电路计算机。70年代,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重点研制微型计算机系统并推广应用;在大型计算机、特别是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计算机服务业,逐步健全了计算机产业结构 。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 ,中国在有限元计算方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 、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中国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有关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活跃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 ,它建立在数学 、电子学 (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 、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 、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 ,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 、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 、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 、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理论计算机学 是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学科。在几千年的数学发展中 ,人们研究了各式各样的计算,创立了许多算法 。但是,以计算或算法本身的性质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理论 ,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
当时,由几位数理逻辑学者建立的算法理论,即可计算性理论或称递归函数论,对20世纪40年代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影响。此后 ,关于现实计算机及其程序的数学模型性质的研究,以及计算复杂性的研究等不断有所发展 。
理论计算机科学包括自动机论、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 、算法分析,以及计算复杂性理论等。自动机是现实自动计算机的数学模型 ,或者说是现实计算机程序的模型,自动机理论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种抽象机器的模型;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形式语言,形式语言理论根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分为O~3型语言 ,与图灵机等四类自动机逐一对应;程序理论是研究程序逻辑、程序复杂性、程序正确性证明 、程序验证、程序综合、形式语言学,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分析研究各种特定算法的性质。计算复杂性理论研究算法复杂性的一般性质 。
计算机系统结构 程序设计者所见的计算机属性,着重于计算机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 ,硬件、软件和固件子系统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确定。使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主要是软件子系统和固件子系统的属性,包括程序语言以及操作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软件等的用户界面。使用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 ,则是硬件子系统的概念结构(硬件子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统(机器语言),以及寄存器定义、中断机构 、输入输出方式、机器工作状态等 。
硬件子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冯·诺伊曼结构,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 、输出设备组成 ,采用“指令驱动”方式。当初,它是为解非线性、微分方程而设计的,并未预见到高级语言、操作系统等的出现 ,以及适应其他应用环境的特殊要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软件子系统都是以这种冯·诺伊曼结构为基础而发展的。但是,其间不相适应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 ,从而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变革 。
计算机组织与实现 是研究组成计算机的功能 、部件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计算机实现的技术,均属于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任务。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确定分配给硬子系统的功能及其概念结构之后 ,计算机组织的任务就是研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构造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这种相互联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 。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 ,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现代已有三类互连方式,分别以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或通信子系统为中心,与其他部件互连。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 ,形成了计算机网络 、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 。
与计算实现有关的技术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计算机的元件、器件技术,数字电路技术 ,组装技术以及有关的制造技术和工艺等。
软件 软件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软件、软件工程三个方面。程序设计指设计和编制程序的过程,是软件研究和发展的基础环节 。程序设计研究的内容,包括有关的基本概念 、规范、工具、方法以及方法学等。这个领域发展的特点是:从顺序程序设计过渡到并发程序设计和分币程序设计;从非结构程序设计方法过渡到结构程序设计方法;从低级语言工具过渡到高级语言工具;从具体方法过渡到方法学。
基础软件指计算机系统中起基础作用的软件 。计算机的软件子系统可以分为两层:靠近硬件子系统的一层称为系统软件 ,使用频繁,但与具体应用领域无关;另一层则与具体应用领域直接有关,称为应用软件;此外还有支援其他软件的研究与维护的软件 ,专门称为支援软件。
软件工程是采用工程方法研究和维护软件的过程,以及有关的技术。软件研究和维护的全过程,包括概念形成 、要求定义、设计、实现 、调试、交付使用 ,以及有关校正性、适应性 、完善性等三层意义的维护。软件工程的研究内容涉及上述全过程有关的对象、结构、方法 、工具和管理等方面 。
软件目动研究系统的任务是:在软件工程中采用形式方法:使软件研究与维护过程中的各种工作尽可能多地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创造一种适应软件发展的软件、固件与硬件高度综合的高效能计算机。
计算机产业
计算机产业包括两大部门,即计算机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后者又称为信息处理产业或信息服务业 。计算机产业是一种省能源、省资源、附加价值高 、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实力和社会进步均有巨大影响。因此,不少国家采取促进计算机产业兴旺发达的政策。
计算机制造业包括生产各种计算机系统、外围设备终端设备 ,以及有关装置 、元件、器件和材料的制造 。计算机作为工业产品,要求产品有继承性,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和综合性能。计算机的继承性特别体现在软件兼容性方面 ,这能使用户和厂家把过去研制的软件用在新产品上,使价格很高的软件财富继续发挥作用,减少用户再次研制软件的时间和费用。提高性能-价格比是计算机产品更新的目标和动力 。
计算机制造业提供的计算机产品 ,一般仅包括硬件子系统和部分软件子系统。通常,软件子系统中缺少适应各种特定应用环境的应用软件。为了使计算机在特定环境中发挥效能,还需要设计应用系统和研制应用软件此外 ,计算机的运行和维护,需要有掌握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这常常是一股用户所作不到的 。
针对这些社会需要 ,一些计算机制造厂家十分重视向用户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一些独立于计算机制造厂家的计算机服务机构,也在50年代开始出现。到60年代末期,计算机服务业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为独立的行业。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实验和理论两种途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现在,计算和模拟已成为研究工作的第三条途径。
计算机与有关的实验观测仪器相结合 ,可对实验数据进行现场记录、整理 、加工、分析和绘制图表,显著地提高实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成为工程设计优质化、自动化的重要手段。在理论研究方面,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延伸 ,可代替人脑的若干功能并加以强化。古老的数学靠纸和笔运算,现在计算机成了新的工具,数学定理证明之类的繁重脑力劳动 ,已可能由计算机来完成或部分完成 。
计算和模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常使一些学科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空气动力学 、气象学、弹性结构力学和应用分析等所面临的“计算障碍” ,在有了高速计算机和有关的计算方法之后开始有所突破,并衍生出计算空气动力学、气象数值预报等边缘分支学科。利用计算机进行定量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也是如此 。例如 ,在人口普查 、社会调查和自然语言研究方面,计算机就是一种很得力的工具。
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常常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引起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在产业结构中已出观了计算机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以及知识产业等新的行业 。
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已嵌入机电设备、电子设备 、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和家用电器中,使这些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被引入各种生产过程系统中 ,使化工、石油 、钢铁、电力、机械 、造纸、水泥等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升、质量提高 、成本下降。计算机嵌入各种武器装备和武器系统干,可显著提高其作战效果。
经营管理方面 ,计算机可用于完成统计、计划、查询 、库存管理、市场分析、辅助决策等,使经营管理工作科学化和高效化,从而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库存水准,改善服务质量,缩短新产品研制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办公室自动化方面 ,计算机可用于文件的起草、检索和管理等,显著提高办公效率。
计算机还是人们的学习工具和生活工具。借助家用计算机 、个人计算机、计算机网、数据库系统和各种终端设备,人们可以学习各种课程 ,获取各种情报和知识,处理各种生活事务(如订票 、购物、存取款等),甚至可以居家办公 。越来越多的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将与计算机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普及计算机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总之 ,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已不仅是一种技术现象而且是一种政治 、经济、军事和社会现象 。世界各国都力图主动地驾驭这种社会计算机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克服计算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更顺利地向高
时代的车轮即将驶进21世纪的大门。人们将怎样面向未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 ,也不论你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会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掌握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技能则是人们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 。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习计算机热潮,各行各业的人都迫切地要求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技能。对于广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人们,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应用 ,希望学以致用,立竿见影,而无须从系统理论学起。
掌握计算机技能关键是实践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应用才能真正深入地掌握它 。光靠看书是难以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正如同在陆地上是无法学会游泳一样,要学游泳必须下到水中去。同样,要学习计算机应用 ,必须坐到计算机旁,经常地、反复地操作计算机,熟能生巧。只要得法 ,你在计算机上花的时间愈多,收获就愈大......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尽管只有60年的时间,但它的诞生却是人类数百年努力的积累 。早在17世纪 ,一批欧洲数学家就已开始研制计算机。1642年,为了协助担任税务局长的父亲,年仅19岁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钟表齿轮式机械计算机,但仅能做加减法运算。
世界第一台机械式加法计算机(1642年)
法国人帕斯卡于1642年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虽然它只是利用手转动齿轮来实现加法运算,但它向人类揭示了:用机械装置可以代替人的大脑进行思考和记忆 。从此,计算机开始了它神奇发展的道路。
1674年发明的乘法计算机
在此基础上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8年发明了可做乘除运算的计算机。但这些机械计算机的性能过于落后,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
1822年研制的差分机
1834年研制的分析机
巴贝奇
1822年,英国人巴贝奇在他研制的差分机中第一次体现了计算机程序设计 ,这种程序设计思想为现代计算机发展开辟了道路。
1936年制造的手摇式机械计算机
电动机械式计算机(1930年)
1941年研制的Z-3型计算机
1938年,德国科学家朱斯成功制造了第一台二进制Z-1型计算机,此后他又研制了Z系列计算机。其中 ,Z-3型计算机是世界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机电式计算机,它不仅全部采用继电器,同时采用了浮点记数法 、带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 ,如上图所示 。
1943年12月,“巨人 ”计算机运行。
集数千继电器的“马克”1号全机电式计算机
马克3号第一次使用磁鼓作为存储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艾肯研制成功了一台机电式计算机,它被命名为自动顺序控制计算器MARK-Ⅰ。1947年,艾肯又研制出运算速度更快的机电式计算机MARK-Ⅱ 。到1949年由于当时电子管技术已取得重大进步 ,于是艾肯研制出采用电子管的计算机MARK。
从此,在计算机技术上存在着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各种台式机械和较大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道路;另一条是采用继电器作为计算机电路元件的发展道路。后来建立在电子管和晶体管之类电子元件基础上的计算机正是受益于这两条发展道路 。
1946年运行的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
1946年运行的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美国军方花费了48万美元经费在ENIAC项目上,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要不是为了二次世界大战,谁能舍得出这么大的钱?事实上ENIAC也是美国陆军军械部和宾州大学莫尔学院联合发布的,而非书本上所提的只有宾州大学。
从技术上而言 ,ENIAC是没有太明晰的CPU概念的。因为它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 。用了足足18800个电子管,而每个电子管大约有一个普通家用 25瓦灯泡那么大。这样整部电脑就有了8英尺高、3英尺宽、100英尺长的身躯,体积有研立方米 ,重达30吨,耗电高达140千瓦。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而人最快的运算速度每秒仅5次加法运算),还能进行平方和立方运算 ,计算正弦和余弦等三角函数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复杂的运算 。这样的速度在当时已经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水平。
内部有成千上万个电子管 、二极管、电阻器等元件,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在机器表面,则布满电表、电线和指示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电量超过 174千瓦小时 ,据说在使用时全镇的电灯都会变暗;而且它的电子管平均每隔15分钟就要烧坏一只,科学家们不得不满头大汗地不停更换 。然而,“埃尼阿克” 的计算速度却是手工计算的20万倍、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美国军方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因为它计算炮弹弹道只需要3秒钟,而在此之前,则需要200人手工计算两个月。除了常规的弹道计算外 ,它后来还涉及诸多的科研领域,曾在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1955年10月2日,“ENIAC埃尼阿克 ”宣告“退役”后 ,被陈列在华盛顿的一家博物馆里。
1959年IBM7090晶体管计算机
IBM公司推出IBM7090型全晶体管大型机, 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29000次,成为第二代电脑的标志产品。美洲航空公司为它的订票系统购买了两台主机 ,远程连接65座城市。
这是IBM公司的黄金季节,它登上了美国《幸福》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榜首;它创造出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在美国运转的64部电脑中,有 44部是IBM生产;它的企业标志和商品标志“IBM” 三个大写字母,每个字都由八根蓝条拼成;它的销售人员 ,一律着深蓝色的西装,以代表公司形象 。人们开始把IBM公司称作“蓝色巨人 ”(BigBlue)。
IBM360
1964 年4月7日,美国IBM公司同时在14个国家 ,全美63个城市宣告,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系列IBM 360系统研制成功,该系列有大 ,中,小,型计算机 ,共6个型号,它兼顾了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两方面的应用,各种机器全都相互兼容 ,适用于各方面的用户,具有全方位的特点,正如罗盘有 360度刻度一样,所以取名为360。它的研制开发经费高达50亿美元 ,是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2.5倍 。
IBM 360系统是最早使用集成电路元件的通用计算机系列,它开创了民用计算机使用集成电路的先例,计算机从此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IBM 360成为第三代计算机的里程碑。
1967 年 ,美国无线电有限公司制成了领航用的机载计算机LIMAC,其逻辑部件采用双极性大规模集成电路,缓冲存储器用MOS大规模集成电路 。1969年 ,美国自动化公司制成计算机D-200,采用了MOS场效应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央处理器由24块大规模集成电路做成;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也制成机载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军用机载大规模集成电路试验的成功 ,为过渡到民用大规模集成电路通用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1年,IBM公司开始生产IBM370系列机,它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做存储器 ,小规模集成电路做逻辑元件,被称之为三代半电子计算机 。
1976年研制的CRAY巨型电子计算机
1976年,CRAY公司推出CRAY-1矢量电子计算机,开始了矢量电子计算机的蓬勃发展 ,其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亿次。
1978年 第一款32位超级计算机——DEC VAX
在1978 年,DEC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基于VAX( virtual address extension)即虚拟地址扩展的计算机体系,它是DEC计算机系统特有的复杂指令计算(CISC)体系结构的计算机VAX11 、780。这台大家伙在当时是基本32位的计算机 ,并且能够有高达1MIPS的运算性能 。在那个年代,这台计算机的速度和性能都是无与伦比的。在当时要值$200,000。但显然他是最棒的。
日本的CM-5超级电子计算机
20 世纪80年代中期思维机公司开始推出著名的“连接机”(Connection Machine)系列CM-1,CM-2和CM-5 ,把大量简单的存储一处理单元连接成一个多维结构,在宏观上构成大容量的智能存储器,再通过常规计算机执行控制、I/O和用户接口功能 ,能有效地用于智能信息处理 。CM—l由4 个象限组成,每个象限包含多达16 384个一位处理器,全部处理器则分为4096组 ,组间形成12维超立方体结构,其集成峰值速度达到每秒600亿次。 CM-5的结点数更多,功能更强。
美国CM-200电子计算机
IBM深蓝计算机
IBM巨型计算机 。运算速度每秒500万亿次以上。
1981年 IBM 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
1981年8月12日,IBM 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 ,这标志着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当时该个人计算机,售价2880美元 。第一台 IBMPC 采用 Intel 4.77M 的 8088 芯片 ,仅 64K 内存;采用低分辨率单色或彩色显示器;有可选的盒式磁带驱动器;两个 160KB 单面软盘驱动器。并配置了微软公司的 MS-DOS 操作系统软件。该产品特点是包含多项创新、荧幕每列能显示80个字元 、拥有大小写字元的键盘、可扩充的记忆体、零件可向其他厂商采购 、其他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可以依照 IBM 的标准生产 IBM 的相容机种电脑,称为“clones”等 。
5150的设计抛弃了繁文缛节,脱离了 IBM 正常的工作流程 ,这是为了对抗当时已经红透半边天的 Apple II(Apple II 是第一个带有彩色图形的个人计算机,售价为1300美元,1977年6月启售 ,处理器为1MHz,内存4KB)。IBM 5150一面市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市仅一个月其订单数已达24万台。
由于5150 ,IBM 品牌开始跨越专业领域,“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大众所熟知 。从此,IBM PC 成为高端、价高以及信赖的代名词。
1996年 首款Java架构的网络PC——SUN JavaStation
1996年 ,Sun推出的JavaStation网络计算机,被称做是一个“瘦客户机”,专门用来在网络中执行Java应用程序。
其主要应用于通信、金融业机构等 ,比如可以将出纳员柜台 、用户电话咨询中心和交易大厅的单功能PC机替换为更通用的、无须管理的JavaStation网络计算机,以大大减少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
呈现第一台计算机的发展情况的核心内容解析,若这些分析对您的工作或学习有所助益 ,建议您将本站加入书签以便后续查阅 。本文来自作者[yingbinluliaoban]投稿,不代表必兴鼎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igthinkbxd.cn/xinwen/198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必兴鼎的签约作者“yingbinluliaoban”
本文概览:关于第一台计算机的发展情况的讨论正在各大平台持续发酵,我们精心筛选了最新资讯,希望能为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
文章不错《第一台计算机的发展情况》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