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 蒙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 。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 、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 ,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 ,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 ,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 ,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 ,随时进行调整 。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 ,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 。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 ,非常崇尚“理解 ”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 。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 ,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 ,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 。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 ,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 ,临证心得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 。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 ,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 ,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 ,总要强的多了 。 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 ,权威性是最好的 。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 ,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 。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 、《求医不如求己》 ,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 ,是足可以胜任的 。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 ,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 。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 ,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 二 ,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 ,《伤寒》,《金匮》,《温病》。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 ,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 ,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 ,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 ,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 ,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 ,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 ,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 。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 ,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 ,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 。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 ,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 ,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 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 对于经典的学习 ,我提以下几个建议:1 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 ,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 ,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 。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 ,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 。。2 从浅到深的学习。自学者 ,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 。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 ,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 ”?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 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 ,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 ,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 。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 ,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 ,形成新的认识 。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 。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 ,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如何学习中医?(中医入门)
——吉良晨教授谈中医教育
当今中医学和武学双修至深的大师 ,要算吉良晨老一人 。
吉老半生痴迷于中医和武学。受祖父晚清御史乌里布额尔吉氏程吉顺的影响自幼学医,先后拜四大中医名家为师,京都悬壶已50载 ,活人无数。喜嗜弄拳击剑的吉老,还是买氏形意拳第四代传人和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门下的五世弟子,对中华武学深有造诣 。
医书 、宝剑、青瓷、画轴 ,书斋里一室古香,吉老腰身笔直,精神饱满。了解了采访意图,他爽然一一作答 ,话音朗朗,颇具辩才,对中医教育的看法直言不讳。
吉老看院校教育:教学内容堪忧
“教育是中医最大的问题 ,现在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基本功太差”。吉老临床上常会提问实习进修的学生,脉象有多少种,七绝脉是什么 ,但很多人答不出来;经典古籍不会断句 、错字连篇,能把张仲景《伤寒论》原序完整背诵下来的人寥寥无几,这一切让吉老深感忧虑 。
现在院校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都存在很大问题 ,照搬西方教育模式,没有中医特色。西医课程越来越多,经典学习越来越少;外语抓得紧 ,医古文抓得松。有人说“提高综合素质,中医、西医、外语都得掌握 ”,可是首先得立足于中医,把自己的东西学扎实 。中医的资料有多少是外国的?学好医古文能读懂古医籍恐怕比掌握外语更重要吧!
西化的中医院加剧了中医教育的西化
中医教育的现状除了大学本身的原因外 ,和“市场终端”——中医院也有很大关系,如果医院能为纯而又纯的中医提供条件,有人“撑腰” ,学校当然可以按这个市场培养人才。但现状是很多中医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得不改行做西医;进入中医院的年轻医生如果不学西医,晋升就会很困难。
从中医教育到中医临床这是一连串的问题 。中国有2800多家等级中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院 ,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假如学校培养出纯中医的学生,到社会上没准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中医院已经西化 ,不再姓“中 ”了。
根源是政策落实不力
中医教育的问题和中医院有关,而根源在于中医政策的不得力 。吉老认为长期以来中央精神和政策并没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领导从心理上不重视中医,不从中医自身建设考虑问题,而是用西医内容来建设中医,改造中医。年轻中医师们如果不学西医 ,晋升会成问题,这不是制度造成的吗?
中西医虽然各有优势,但既然我们是中医人 ,就应该强调中医的优势,为什么非得向西医靠拢呢?在首都-北京市中医医院建院初,各科主任全都是中医 ,对纯中医治疗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吉老建议,如果中医西医能各有一套考核晋升的制度,会有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 ,给中医药姓“中”创造一个宽松环境 。
“知道说了也白说,有些老中医习以为常了,开会也一言不发。”但吉老还要说 ,谈到一些怪现象他还是会激动。虽然年过古稀,他对国事天下事依然关心,每天看到报上好文章就剪贴下来,精彩处用红笔划上道道 ,至今这样的剪本已经积攒几大抽屉了。
吉老看师带徒:最好最快的传承方式
师徒传承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吉老自己就曾先后向四位名老中医正式磕头拜师 。他认为师带徒是最好的传授方式,五年本科教育中真正学习中医的时间大概只有一半 ,而师带徒五年间则能学到很多东西。随师出诊中,通过老师讲解,临床经验随时能够和理论知识挂钩 ,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这多超劲啊! ”中医 、中药紧密结合 ,也没有中基、方剂、中药 、内外科之分,一切围绕临床,实践出真知嘛 ,能在最短时间里学到最实用的知识。
师带徒也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吉老认为可分为佐诊、半放手、放手三个阶段,要循循善诱,欲速则不达 。刚开始学生只是在旁边看 ,是见习阶段,过去也称“佐诊”。然后开始帮师傅抄方,这时已有一定临床经验 ,能掌握常用中药的药性 、用法。要注意的是处方要写得规矩清楚,想偷懒把“板蓝根”写成“板兰根 ”绝对不行 。最后到一定时期,可以根据情况放手让学生单独诊病。
吉老主张师徒间要互相“问难” ,师傅问学生、学生问老师,只有相互讨论才会教学相长,有所提高。现在师带徒三年 ,其实真正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太多,必须抓紧时间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
就怕带出徒弟没有出路
有些人真心诚意地找到吉老想拜师学习 ,但吉老不敢收。很多老中医都有这种认识:费心费力带了几年的徒弟,因为没法拿到行医资格,而不能走中医这条路,去投奔了西医 ,他们自嘲这是培养了中医“掘墓人”。
因为《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才能参加考试,而且考试内容近一半是西医 。这使得那些虽有医术 ,但只是学徒出身、未受过正规西医教育的民间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吉老说,那些民间学徒,就好像是苍蝇趴在玻璃上 ,前途光明,却找不到出路。政策卡得死死的,别提晋级 ,他们连考试资格都没有。
吉老建议,对这些学徒出身的民间医生,国家能制定出专门的执业资格认定办法 ,给他们以出路,否则民间师徒传承这扇门可能就此被堵死了 。
让吉老备感欣慰的是,他的小孙女已经在首都-北京市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就读。有了接班人,他自然不放过一切机会给孙女“开小灶 ” ,指导她练毛笔字、读书,而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背诵《伤寒论》原序,“建安纪年……伤寒十居其七……” ,那天孙女终于在爷爷面前一字不差地背诵完这600个字,吉老的心顿感平静,“你们这一代 ,就应当比我们强嘛”,吉老笑着说。B21
人物档案
吉良晨,字晓春 ,满族,生于1928年2月,首都-北京市人 。幼承庭训熏陶 ,师教私塾9年。酷爱方术医药,喜嗜弄拳击剑,尤好行气功法,为买氏形意四代传人 ,露蝉门下五世弟子。21岁即悬壶于京都,先后结业于首都-北京市中医研究所,首都-北京市市中医进修学校 。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名誉委员 、我国中医药养生保健学会常务理事、我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计委员 、首都-北京市钓鱼台保健养生中心高级顾问等职。
学术思想与成果
擅长运用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等方法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脾胃病 、男性病等疾患 ,对养生保健延缓衰老之术颇有研究,他把医、武、气三法融于一身,对医疗保健得心应手。撰有《临证治验录》 、《内经藏象》、《今匮心得》、《太极拳图说》 、《形意真义》、《我国气功萃义》、《我国气功探秘》、《杨氏太极拳真义》等百余万字手稿与讲稿 ,有的已出版问世,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数十篇 。1994年荣获首届“生命杯 ”世界传统医学全球-国际最高个人荣誉金奖。
人生感悟
务勤不惰,学习不怠 ,临证不已,深化不息。
要活到老,学到老 ,为中医药的事业全部投入,不遗余力 。
中医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一些工作繁忙的白领和过着安逸退休生活的老年人所喜爱。也有许多人喜欢看一些关于中医的书籍,同时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节目也同时应运而生。对于有时间有精力来学习中医的人 ,这些书籍和节目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裨益呢?因为本人很少关注这些节目,阅读这些书籍,所以也没有多大的发言权。但对于即将步入之门的中医系学弟学妹还有试图系统了解中医的人们 ,我还是有一些个人意见和建议的 。有人说读中医就要读经典,这是至理名言。但是未曾入门的人不可能读得懂经典的,就好像一个不会走路的婴儿 ,你不可能用训练刘翔的方式去训练他跑步。能够将中医经典中的一部融会贯通的人,必定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 。所以,初学的人读经典 ,一本书读二三十遍不知所云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初学中医的人应该怎么去学中医呢?首先任何技术都必须要有理论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一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不知道阴阳五行 、不了解六*七情、不知道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不明白经络走向的人很难明白和理解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当然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权威著作,但不得不说,一般作为教材的书籍 ,可读性都相对比较低。我向学弟学妹们推荐的是秦伯未先生的《中医入门》,这本书的可读性是比较高的,而且秦伯未先生绰号“秦内经”,对于中医经典著作倒背如流 ,这本书是带领大家步入中医之门不可多得的一部著作 。此外,方药中先生的《中医基础理论通俗讲话》同样也十分具有可读性。中医基础明白之后,就要学习一下中医的诊断学。中医诊断是最为复杂最为难学的一个科目 。因为中医最吃功夫的就是辩证论治。学习这门学科 ,最为系统的就是《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了,其中编撰最好的是被称为五版教材的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由邓铁涛先生组织编写的《中医诊断学》,但是同样可读性不高。焦树德先生的《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和方药中先生的《辨证论治研究七讲》可以弥补可读性的问题 ,但是这两部书,都需要读者拥有一定的中医学知识。中药的学习是中医学习的一个重点,《本草备要》是一部不错的著作 ,薄薄的一个本子 。可读性远远高于《中药学》的教材。此外《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都是歌诀形式的中药著作。如果是学习中医的学弟学妹们,这两本书背一背,对中药的应用有很大的裨益 。至于闻名天下的《本草纲目》可读性很高 ,但是见过全本《本草纲目》的人基本上都望而却步,人名卫生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金陵版的《纲目》绝度有防身的效果,足足有十多斤重,绝度不是两三年可以读完的东西更不要说背下来了。我觉得《本草纲目》可以作为字典一类的工具书来应用 ,不适合当做学习书目来阅读。方剂的学习其实是一个渐入佳境的阶段 。中药烂熟于心的话,对于中医的处方会有一定的理解。方剂学历代初学者推崇的是《汤头歌诀》,这部书的作者和前面提到的《本草备要》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清代的汪昂。汪昂本身不是医生 ,而是一个富人 。他组织了当地一大批名医为他编写医书,最后以汪昂的名字署名出版。虽然如此,他组织编写的许多书都是中医入门的很好著作。《汤头歌诀》诗歌的形式编写使读者便于背诵 ,当代《方剂学》所附的方歌大多数是出自《汤头歌诀》,还有一部分是根据汤头歌诀改写的 。晚清名医大多入门时都曾经背诵过汪昂的《汤头歌诀》。读过上述书籍的话,基本上已经可以说一只脚步入中医之门了。对于并非学习中医的人来说 ,懂了这些,再找中医看病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分辨出医生的优劣和处方的合理性了。如果是学习中医的人呢?这些远远不够 ,还没完全入门呢 。中医院校的学生,读过这些书就可以认真学习中医的内 、外、妇、儿了。学习这些科目时,有一本书是值得阅读的,那就是《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乾隆朝由皇帝御批 ,由当时太医院使(相当于院长)吴谦带领太医院编写的一部教科书,供清代学医的人学习 。这本书基本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医学成就,除了晚晴系统出现的温病学外 ,基本包括了中医学除祝由科(医学心理学)之外的所有学科,可以说是医学的集大成之作。建国之前,许多医生以《医宗金鉴》为本学习中医 ,并且成为名医。此外,清末民初时河北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被誉为“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就是最可以效法的书籍 ,同样值得一读 。对过这些书之后一个中医学徒就可以勉强出师了,即使不能药到病除也应该不会出现误人性命的问题。如果想药到病除怎么办?系统学习《黄帝内经》这是中医学的“祖经”,还要系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几部书在《医宗金鉴》《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都有系统阐析) ,这些是中医的经典著作。此外便是涉猎历代医家的著作,特别是“金元四大家 ”即刘完素 、李东垣、张从正和朱丹溪的著作 。如此学习的话,就向着名医的道路迈进了。读过这些书,还有一部分书是要读的 ,那就是医案。中医不同于西医,医案是中医著作的重要组成,其中《临证指南医案》可以说是医案中的一朵奇葩 。当今中医学界得泰斗邓铁涛先生曾经说过这部医案教育了数十代的中医。可见《临证指南医案》的价值。学基础→学临床→学经典→学各家→做临床→学医案 ,这是一条中医应该走的路,而作为一个对于中医有爱好的人,同样需要学习基础 ,而并非人云亦云,需知有些中医保健书籍是对的,还有一些不过是骗骗稿费罢了。知道中医基础才可以去伪存真 。
关于“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gujierui]投稿,不代表必兴鼎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igthinkbxd.cn/xinwen/84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必兴鼎的签约作者“gujierui”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