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华泰汽车集团现状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
11月份还没过去一星期 ,整个汽车行业的舆论圈子俨然被知名车企重组 、停摆、出售股权等新闻承包了。
1-4日,包括华晨、北汽 、恒大、长江等在内的4家车企6次曝出不好的消息。
其中争议最多就是“恒大出售广汇股权 ”和“华晨或面司法重整”这两件事 。
首先是“恒大平价卖了广汇”。
有行业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解读:出售广汇股权,除了恒大想要回笼现金转型到“三低一高 ”经营模式、聚焦核心业务(如新能源汽车研发及量产等)之外。
还有个原因:2年以来 ,广汇未能给予恒大太丰厚的回报 。关于这一说法,后文将进行详细的数据说明。
其次是“华晨或面司法重整”。此前,一则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0亿元债券违约的消息传出引发舆论哗然。
11月2日,上交所对华晨汽车集团予以书面警示 ,随后便有消息透露,辽宁省政府正在考虑推动华晨汽车集团司法重整,以解决债务问题 。
有媒体指出:如果剔除宝马带来的投资收益 ,华晨中国将连年亏损。
加上最近的“众泰宣布子公司无偿还能力 、长江汽车破产、北汽蓝谷两大基地停摆、力帆破产并拍卖资产”等消息。
似乎验证了《汽车服务世界》此前的预言:2020年是汽车行业的生死年 。
至少当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可能真的走到了生死路口,未来 ,3万家4S店的出路又将是何方?
2个月,20多家车企陷生存困境
把时钟拨回到一年前,有四家车企曾被曝“将破产、涉500亿坏账 ” ,分别是:猎豹汽车 、众泰汽车、华泰汽车、力帆汽车。
如今,力帆真的破产重组 、猎豹工厂被确认收购、众泰全资子公司确认无法偿还债务。
华泰也在今年8月被曝所持股份被冻结3年且但仍在寻找自救方法,四家车企的现状实属不佳 。
《汽车服务世界》统计发现:
2020年10月以后 ,有20多家车企陷入了“资金冻结、濒临破产 、销量急剧下滑”等窘境,当中既有弱势车企岌岌可危,也有一些强势车企跌落神坛。
众泰:前三季度巨亏5.3亿元,基地停产/半停产10月30日晚间 ,众泰汽车发布三季报:前三季度巨亏5.3亿元。
同时,报告指出了众泰“资金短缺、银行贷款逾期、再融资能力下降”以及“下属各基地基本处于停产 、半停产状态”的现状 。
10月23日,众泰汽车发布公告称收到《民事裁定书》 ,全资子公司江南制造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现金流严重不足,且资产变现能力较弱,应认定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力帆:破产重组 ,拍卖资产却无人问津10月29日晚,*ST力帆股份披露三季度报告称公司重整工作在正常推进中。
此外,力帆旗下的资产已经开始破产拍卖 。
力帆子公司44台奔驰进口车出现在京东拍卖平台上 ,吸引1万多人围观,但由于没有买家出价,力帆已经下调近300万元进行第二次拍卖。
据了解 ,力帆汽车近一年的研发和销售业务,已经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北汽银翔、北汽幻速:双双进入破产程序10月初,有媒体爆出,重庆破产法庭召开北汽银翔、重庆北汽幻速汽车销售公司破产重整两案竞争选任管理人听证会。
此前的8月4日 ,重庆破产法庭已经宣布,北汽银翔 、重庆北汽幻速以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
但公司具有重整挽救价值且重整具有可能性为由,向重庆破产法庭申请破产重整。
汉腾:深陷“欠薪停工门 ” ,10月份3次成为被执行人企查查显示,10月份以来,汉腾汽车连续3次成为被执行人 ,涉及金额近千万。
而在9月,汉腾汽车已经被曝出拖欠员工6~7月份工资、“高温假”复工时间推迟、生产陷入停滞等负面新闻 。
赛麟:几乎每天有“新增开庭/新增立案”,员工已集体离职10月份以后的赛麟汽车 ,几乎每一天都有“新增开庭/新增立案 ”,可谓是在破产的边缘疯狂试探。
表面上还存在,实际上只是一个空壳;在6月底公司的员工就已经集体离职了。
除了上述相对知名的企业 ,还有一些车企始终处于销量极少、名不见经传状态,开年以来销量几乎没过万 。
包括北汽昌河 、北汽蓝谷、比速、零跑 、几何、前途、国机智骏 、汉龙、雷丁、康迪 、大乘等在内,经营状况实属不济。
其中前途汽车是这些不知名车企中风波较多的一员。
8月份,前途董事长在“欠薪、资金链紧张等”风波后对外发声: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还能再怎么样呢?前途没死,也不会死 。”
最终结果如何无法预判,只能说大环境并不友好。
风雨飘摇的经销商集团
车企日子不好过 ,经销商集团自然受到影响。
这两天,大家热议度最高的可能就是恒大卖了广汇 。宣布出售信息的次日中午,广汇宝信由涨9%转跌4% ,中国恒大涨2.2%。
原因不难理解。2年前,恒大宣布入股广汇时,被行业人士视作强强联手 ,当时广汇旗下几家上市公司开盘后全部涨停。
而如今,从收益回报率来看,恒大收购广汇是门亏本的生意 。
有人算了笔账:恒大收购广汇 ,两年共获益3.6亿,这笔金额看似不小,但折合才2.48%的收益,而恒大的资金成本不会低于20%。
作为如今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经销商集团 ,广汇在经销商群体中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广汇汽车的经销商网点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 、自治区 ,开设824个经营网点 。
其中包含767家4S店,涉及超豪华及豪华品牌的4S店占比就达到30%左右。
但这样的广汇,却在疫情之后陷入了利润下滑的困局 ,整体状况也受到资本市场和汽车行业的共同关注。
业绩上,1-9月,广汇汽车的净利润13.12亿元 ,同比下滑41.6%,与经销商经营状况直接挂钩的现金流更是连续三个季度为负 。
此前,《汽车服务世界》也报道过 ,广汇汽车上半年的利润下滑超6成,是下滑幅度最大的4S店集团。
渠道上,1-9月,广汇汽车一共关闭了31家门店 ,新开了11家门店,集团门店规模减少了20家。
广汇的盈利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作为主营业务的整车销售板块,该板块1-9月在营收上占了8成 ,但毛利率仅为2.55%。
与此同时,广汇汽车的维修服务、佣金代理等业务,毛利率超50% ,其中售后维修业务更是广汇唯一出现利润增长的业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汇的资金链问题自然受到关注 。
10月,广汇汽车就被曝“资金链陷入紧张 ” ,也有多个投资者针对“广汇汽车资金呈现持续流出状态”现象询问广汇汽车董秘。
关于公司股价、市值暴跌的原因,但广汇却并未给出回复。
但是,广汇汽车三季度的现金流持续出现70余亿元的“漏洞”也是基本事实 ,为了补充流动资金,广汇汽车控股股东还在9月质押了部分股权。
加上10月的时候正通、润东先后发布股权转让/冻结信息,这些经销商巨头的动向真实反映了经销商群体的经营压力开始加剧 。
巨头们的资金压力都始终存在,非巨头的状况自然也不敢说好。
4S店:被骗or卖龙虾?这是一个问题
当卖车不再能获得高额利润已经成为现实的当下 ,4S店的日子不容易已经是基本事实。
此前,中国流通协会公布了3组数据体现了4S店的不易:上半年近八成4S店的新车销量处于下滑趋势;不到30%的4S店能盈利;有1019家4S店相继退网 。
4S店经销商撑不下去退网 、维权等新闻今年就没停过,上述出问题的车企几乎都被自己的经销商维过权 ,在此就不过多赘述。
我们来看另一群4S店经销商面临困境后的做法和遭遇。
有相关人士指出:下半年汽车市场增长乏力,厂家填补市场的预期不容易实现 。
各家车企业绩止跌回升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家汽车经销商 ,背负着艰巨的任务,承受着巨大压力。
这种情况下,一些撑不住、想扩大盈利空间的4S店经销商 ,会选择跟非主机厂/车企进行合作等方式减轻自身的负担、增加自身的盈利空间。
但这种“没有车企和所属集团保护 ”的做法,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
10月31日,浙样红TV报道:杭州多家宝马经销商与汽车代理公司合作 ,却被骗了上千万。
一位杭州萧山汽车城十多年开店经验的汽车经销商老板向媒体反映:自己与某汽车事务代理公司开展了业务合作,但从9月下旬开始,该公司老板突然失联 、电话关机、办公室人去楼空。
媒体在采访过程中,陆续发现有不少当地4S店经销商与车主均被该公司拖欠车款 ,金额高达1000多万元 。
这些经销商之所以会受骗,原因很简单:
1、价格便宜:原价28万的宝马车,该代理商只卖26万 ,低于市场价的五六个点;
2 、经销商想要获取更多利润,从该公司订车以后转卖可以赚取差价。
3、经销商会选择的汽车事务代理公司都会是熟人且有过业务往来,有一定信任基础。
上述报案的店主跟该公司老板认识了十多年 ,却还是被骗了。
事实上,车企与4S集团的每一次变动,对于最下游的4S店个体来说都是一次洗牌 。
过程中他们要么紧跟上游的脚步走一步看一步、要么慌路求生找别的赚钱机会 ,有些4S店老板觉得自己救不了自己的汽车生意,干脆选择发展第二产业了。
在湖北有汽车经销商的投资人,一边开店卖车 ,一边开店卖小龙虾,卖小龙虾的利润比卖一年车的利润还高,这已经成为坊间“美谈”。
是循规蹈矩继续承压苦苦支撑?还是冒着风险跟“车圈的老朋友(汽车事务代理公司)合作”/亦或者发展自己的第二春卖个龙虾啥的?
这指不定会是未来3万家4S店老板隔三差五的灵魂拷问 。
写在最后:
本文的出发点并非唱衰4S店,只是盘点4S店群体当下的真实境况。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 ,文中并没有出现“4S店遇难了 、独立售后能不能趁机获益 ”等相关言论。
原因很简单,今年4S店不好、独立售后也不算理想,只是行业今年、尤其是下半年巨头整合的动作太多 ,导致大家的舆论焦点多放在了“强者正在如何越强”身上 。
两个月前,汽车服务世界发过一篇文章《2020年二季度,近1.5万汽服店转让 ,实体店难在“实体”?》体现了汽服店现状,其中提到了一点:去年谁店多,谁光荣;今年谁店多 ,谁头大。
这其实表明:2020年,独立售后面临的窘境与车企 、4S集团以及4S店群体是类似的。
动荡的时候,强者的抗风险能力虽然更强 ,但他们必须进行的转型动作可能也更慢 。
小船怕风浪,大船难转弯。
-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华汽车售后怎么样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车企们在身处“顺境 ”的时候 ,往往曝出来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而当身处“逆境”之时,各类麻烦便会接踵而至,活生生上演着一部部祸不单行的“惨剧” 。
其中 ,还不乏有个别的麻烦,会被“升级 ”,进而影响到车企负责人的个人身上。
对于车企大佬们而言 ,收到人生的第一份“限制消费令”,怎么看都是最坏的消息。而这样的“限制消费令”,在这一个月内更是接连向两家汽车品牌的董事长发送而去...?
一个月内 ,前途、众泰两家车企董事长
先后收到“限制消费令 ”
4月8日,据天眼查显示,前途汽车董事长陆群在一天内两次被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列为被限制高消费人员 ,立案日期分别为2020年03月11日和2020年03月17日。
两份执行案的原因相同,都是因为立案执行申请人与前途汽车存在合同纠纷,而前途汽车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 。
就在前途董事长被“限高”后没过多久,昨日又曝出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浙勇被限制高消费。
与前途董事长陆群无异 ,众泰董事长金浙勇被限制高消费也主要是因为众泰汽车与执行申请人之间的买卖合同纠纷和广告合同纠纷。值得注意的是,相关信息显示,众泰汽车仅今年4月就有10个开庭公告信息 。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接连两位自主车企董事长收到了个人“限制消费令”,这在业界实属罕见。
虽然从时间来看,或许存在巧合的因素 ,但从发布限制消费令的原因来看,或都是因为两家车企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
然而,相关负责人收到限制消费令的车企 ,可远不止前途和众泰两家 。今儿,马拉车市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看看近年来哪些车圈儿大佬收到了这个让个人及企业都颇受影响的“限制消费令 ”。
盘点近年来车圈大佬们收到的限制消费令
华泰汽车苗小龙
限消时间:2019年1月
2019年1月18日 ,时任华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苗小龙被列入“限制消费人员”名单。
至于其收到限制消费令的原因,当时业界普遍认为,是因为从2018年底开始,华泰汽车及其入主的曙光股份先后出现司法冻结、债券价格异常波动乃至欠薪风波等多起民事纠纷 。
而被执行人苗小龙 ,为华泰汽车原董事长张秀根之妻弟。
知豆创始人鲍文光
限消时间:2019年8月
2019年8月15日,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鲍文光被浙江宁海县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据资料显示 ,申请执行人为信义汽车部件(芜湖)有限公司。
就在鲍文光被限制高消费的当日,宁海县人民法院还对知豆进行了3.3亿元人民币的股权冻结,冻结期限自2019年8月13日至2022年8月12日 。
润东汽车集团原董事长杨鹏
限消时间:2020年3月
2020年3月4日 ,原润东汽车集团董事长杨鹏被徐州市云龙区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而立案执行申请人为徐州靓车鑫坊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或许大家对于润东汽车集团并不十分了解,因为它并不是一家汽车生产制造企业 ,而是一家汽车经销商集团。
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曾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汽车销售服务商,高峰时期旗下授权4S店多达70余家 ,主要代理品牌有宝马、雷克萨斯 、讴歌、广汽丰田、一汽丰田 、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东风日产等中高端主流品牌。
失信被执行人:贾跃亭 、庞青年
限消次数:N次
其实,要盘点车圈儿被限制消费的大佬,有两位就不得不提了 。
一位是那个高喊“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的贾跃亭 ,另一位自然是亲手打造出“加水就能跑 ”之水氢神车从而引发巨大争议的庞青年。
之所以他俩与前面那些提到的车圈大佬不同,需要单独列出来说明,是因为“限制消费”对于他们二人而言 ,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他们更是都被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俗称“老赖 ” 。
这里需要和大家做一个常识普及。收到限制消费令,并不等于就是失信被执行人(老赖)。
简单来说 ,相比于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条件更高 。被限制高消费的不一定会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但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必须被限制高消费。
这也造就了贾、庞两位因为是失信被执行人,其收到限制消费令的次数,多到令人咂舌。
资料显示 ,2018年6月1日,“信用中国”网站公布的首批限制乘坐火车、飞机人员名单,贾跃亭就在名单之中 。
而庞青年更是已经数百次被列入限制消费名单,以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为例 ,庞青年限制高消费次数高达114次。
限制消费令的背后
基本都有品牌日趋边缘化的共性
由于贾跃亭和庞青年实在太过特殊,咱们暂且抛开不论。马拉车市发现,剩下那些负责人收到限制消费令的车企 ,大多都有着一个共性 。
企业麻烦缠身 、纠纷不断固然是负责人收到限制消费令的主要原因。而事情的本质,其实这些汽车品牌在整个国内车市格局中日趋边缘化的现状所导致。
随着销量持续下滑,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众多不利因素影响下,车企利润大幅减少甚至亏损已成为普遍现象,汽车市场面临严峻考验。
而从行业格局看 ,市场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车市“马太效应”凸显,行业领先者其市占份额正在愈发扩大 。据乘联会3月销量数据显示 ,今年3月排名前15厂商单月销量累计份额占比达到了77.3%。一季度累计份额占比77.7%!
来源:乘联会
将近八成的市占份额已被瓜分,剩下还有很多个品牌只能去在那20%多的市占份额中“刮 ”蛋糕,其难度可想而知。相应的,本身属于弱势的品牌 ,基本都面临淘汰出局的危机 。
以本月两家董事长收到限制消费令的前途和众泰为例,前途汽车频繁被曝出欠薪事件和离职风波;众泰汽车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自今年1月疫情爆发 ,让本就前景渺茫的众泰汽车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处境,众泰汽车已经连续三个月未披露相关的产销数据。
据业内人士分析,车企与供应商或其他企业有买卖合同等纠纷本应该是一件较为正常的事情。
但真要到了供应商们诉诸公堂 ,成为执行申请人那一步,或许这家车企应该已经出了很大的问题 。让人都已经无法对于履行给付义务再抱有“幻想”。
后疫情时代,车市下行叠加消费者购车取向的变化 ,使得许多的弱势品牌都将面临如何“活下去”的问题。
以前途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和以众泰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显然都遇到了较大的危机 ,而他们的董事长各自收到的那份限制消费令,实则就是将危机完全暴露出来的一剂催化剂 。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今年以来,在多重因素的夹击下 ,“雷爆 ”在汽车行业频频发生。就连辽宁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华晨汽车集团也爆出了巨额债务危机的消息 。华晨中华汽车生产经营几乎全面停止,市场陷入泥潭。
华晨中国曾经是一个知名的中国自主品牌,有过受人尊敬的时刻 ,但它的商业困境并不是今天才开始出现的。其实早在两三年前,也就是祁玉民时代,华晨中国就开始拆东墙补西墙 ,所以停滞多年的巨婴倒闭也在情理之中。
主机出了问题,肯定会给上下游的供应商和服务商带来麻烦,尤其是跟随多年的老经销商和车主 。华晨中国“雷爆”后 ,全国数百家经销商此刻都很难过,车主们也很无奈。
10月29日,久违的暖阳给成都镀上了一层金 ,但位于南站的鸣幽华晨中华4S店依然显得有些“冷”。偌大的展厅里几乎没有顾客 。更让人惊讶的是,展厅里已经看不到V3、V6、V7的主力车型了。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还没擦掉的海报和各种资料,记录着过去的辉煌。反而金杯海狮 、运通、加雷思等商用车能从销售顾问的脸上看出一些无奈 。
四川鸣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作为成都总代理 ,隶属于神华控股集团,在神华控股集团股东中,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占股1.11%。换句话说 ,通过鸣幽华晨中国,你可以感知到华晨中国面临的一些情况。
据销售顾问介绍,他们已经很久没有销售华晨汽车的乘用车了 ,现在不接受预订,因为厂家已经停产了 。展厅外唯一的中国V7试驾车也变成了工作车。乘联会数据显示,华晨中国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仅为3186辆 ,月均销量仅为500辆左右。每家4S店都能卖出一两辆车,仿佛一切都在预示着华晨中国乘用车时代的终结 。
辉煌的时刻一去不复返了。
曾几何时,华晨中国是中国品牌中的佼佼者 ,中华接君是消费者公认的中国制造的杰作。而且早期的中华汽车具有浓厚的意大利汽车设计风格,装配行业采用德国标准,这为日后与宝马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消耗了接君带来的一波红利之后,随着其他中国品牌的不断进步 ,竞争的方式变成了拼技术、拼质量、拼口碑的时候 。华晨中国已经失去了站起来的机会,今天的华晨中国更加尴尬。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华晨中国是时候还清多年运输老产品的债务了。
今年7月 ,华晨中国因为一份文件引起轩然大波,文件部分内容显示,华晨中国各系统员工7月1日开始放假 ,中层及以上领导除外 。休息期间,按照沈阳市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员工工资,每人1810元。
仅过去三个月 ,华晨集团就因为资金问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是华晨汽车在上交所披露,私募债券“17华旗05 ”,发行规模为10亿元 ,未能按时兑付,涉及本金10亿元,应付利息0.53亿元 。
华晨集团回应:解决时间不会太长。然而,这样的话在堆积如山的巨额债务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反而更容易担心华晨中华能否渡过难关 。
事实上 ,在过去的两年里,出现了很多暴力的汽车品牌,包括传统车企和新的造车力量 ,如拜腾汽车 、未来汽车、马骏汽车、猎豹汽车 、华泰汽车等,但与华晨汽车相比,它们只能相形见绌。有华晨宝马这个“牛”的存在 ,华晨并不急于壮大。即使华晨中国每年亏损,但仍能有漂亮的财务报表 。最终,华晨中国的品牌形象并没有因为华晨宝马而上升 ,而是走向了衰落。
产品力不够,乘用车停止生产销售。
对于经销商来说,只要不亏本 ,他们不在乎卖什么车。把华晨中华乘用车的原展厅变成商用车可能是无奈之举,但确实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从4S店铺销售顾问的口中得知,华晨中国从去年开始就非常困难。不仅车不好卖,压力也很大 ,很多销售顾问都走了。
平时也做一些客户聚集活动,但是收效甚微 。最重要的是产品。以旗舰车型中华V7为例。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主要面对像哈弗H6和长安CS75这样的中国品牌的竞争产品 ,我们只能在夹缝中勉强生存 。但随着合资品牌的不断探索和竞争对手的相继更迭,中华V7已经跟不上步伐,完全没有优势可言。即使增加优惠 ,也会很好。
问题频发,用户担心售后 。
同时,这对于已经购买了中华汽车的消费者来说 ,影响也很大。4S商店就像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代言人,他们甚至不买产品。可想而知有多不靠谱 。许多车主在网上抨击它,甚至有人称“买华晨中华汽车是我这辈子最愚蠢的行为。”从画面外看 ,辣车感觉车主已经对华晨中国有了很深的抱怨和反感。
包括质量、售后等问题。“接君之后没有华晨 ”像一个诅咒一样笼罩着华晨中国 。无论是V3、V6还是V7,都有很多问题。单靠宝马发动机无法掩盖其他缺点。当然,最受伤的还是那些相信华晨中华的用户 。
车主倪先生告诉我们,中华是他买的第一辆车。这些年来 ,几乎没有任何问题。当初购车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家庭出行 。当时,我也去了很多4S的商店,在买车的时候比较了很多车。最终我选择了接君 ,还是觉得这车性价比高,值得买。
在听说华晨中华4S店不卖乘用车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惊讶 ,随后是无奈 。他担心,如果将来出现任何问题,维修可以去“改变”的4S店。他甚至开玩笑说 ,接君必须尽快处理掉,否则以后肯定会成为负担。
当辣车驶出店时,我们遇到了一位中国V7车主 ,张先生 。从聊天中,我们得知他要过来维修。当他看到4S商店的场景时,他认为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汽车之家在这里找不到地址 ,而且这一切都是凭记忆。
在他看来,华晨中国的现状完全是自身不够进步,产品更新换代慢 ,选择面窄的结果。他说他买车的时候看重的是宝马的发动机和它的低价,但现在还是有些后悔,主要是小毛病多 ,换挡异响,油漆薄 。
现在国内汽车市场硝烟弥漫,任何品牌都是等死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抛弃。华晨中国的教训也给业内其他品牌敲响了警钟。华晨中国从华晨宝马获得的利润分成暂时可以存活 。但随着竞争的加剧,2022年完成与宝马的股权转让后,能否在接下来的市场洗牌中看到华晨中国还很难说。
来自官方
百万购车补贴
关于华泰汽车集团现状的相关内容介绍到此告一段落 ,若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启发,欢迎持续关注本站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本文来自作者[kangjiebaochanche]投稿,不代表必兴鼎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igthinkbxd.cn/xinwen/210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必兴鼎的签约作者“kangjiebaochanche”
本文概览:近期关于华泰汽车集团现状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来源:汽车服务世界11月...
文章不错《华泰汽车集团现状》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