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相关话题近期引发广泛关注,我们特别整理了多维度信息 ,希望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
1、李政道,汉族,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1946年 ,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被誉为「神童博士」。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 ,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 、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1936年出生于美国 ,1949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 ,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塬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
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 、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 。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
4、朱棣文 ,祖籍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先后就读于罗切斯特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获得数学和物理学专业学位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5 、崔琦,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1951年只身远赴香港 ,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他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 、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
6、钱永健,汉族 ,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16岁那年 ,凭借一个金属易受硫氰酸盐腐蚀的调查项目,钱永健在美国全国性奖项"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中获一等奖。
这项比赛现名"英特尔科学人才选拔赛",是美国历史最久、最具声望的科学竞赛,参赛者以高中生为主 ,又称"少年诺贝尔奖" 。
7 、高锟英,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金山。2009年 ,与其他两人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贝聿铭的生平: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 ,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一九二七年以后 ,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 ,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 ,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一九四五年学成 ,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 ,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 ,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 ,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 。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 ,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 ,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 、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因此 ,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七年落成 。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 ,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 ,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 ,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 ,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 ,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 ,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 ,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 ,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 ,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北京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 ,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 ,“让光线来作设计 ”是贝氏的名言 。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 ,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 ,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 ,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综合贝聿铭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 ,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的精彩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衷心希望这些信息能为您带来实质帮助。期待您继续支持我们,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
本文来自作者[miaowangchi]投稿,不代表必兴鼎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igthinkbxd.cn/xinwen/76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必兴鼎的签约作者“miaowangchi”
本文概览: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相关话题近期引发广泛关注,我们特别整理了多维度信息,希望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
文章不错《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