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亿滋股票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 。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达利集团,这个曾经频频推出十亿级爆品 ,利润碾压同行的食品界龙头,如今却陷入了旧品牌迅速老化,新品牌做不起来 ,股票连续横盘三年的尴尬境地。
“山寨 ”起家,在中国市场无往不利的达利,为什么没人买了?
走别人的路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 ,让中国人在“吃饱”以外,寻找着新的消费选择。就在这段时间,旺旺 、顶新集团、好丽友、亿滋等港台和海外品牌相继来到大陆 ,填补了供给端的短缺,开启了中国休闲食品的一大波狂欢 。
在繁荣生长的行业,“山寨模仿”也往往能够分到一杯羹。福建人许世辉就是在这条由别人开拓的休闲食品创富路上 ,“山寨”别人,再复制自己,让达利吃饱又吃好。
1989年9月,许世辉在惠安创建了一家小型食品厂 ,也就是达利的前身,主要生产硬质糖果和传统饼干,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
直到1998年 ,韩国品牌好丽友在中国市场推出好丽友巧克力派。松软的口感和香浓的巧克力味道,让好丽友一度独霸市场。此后,好丽友又推出蛋黄派 ,同样受到市场热捧,此时许世辉嗅到了商机,决定要让工厂转型 。
当时 ,尽管好丽友的产品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但它的价格对于许多二三线城市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有些偏高。因此,当口味模仿出好丽友七八分 ,价格只要其2/3的达利园派系列出现时,人们非常愿意为这个“平替 ”买单。
许世辉所抓住的这巨大“商机”,让达利园派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反超好丽友,成为中国市场派品类的第一名 。
尝到甜头的许世辉如法炮制 ,四处出击。于是,中国的零食消费市场上便出现了模仿品客和乐事的可比克薯片,效仿红牛的乐虎 ,观战王老吉大战加多宝的和其正凉茶……
在原材料上省钱,给消费者一个更便宜的选择,这样的战略让达利每隔几年就能“山寨”出一个十亿级的新品牌 ,并跻身到各个品类的前三名。
除了擅长模仿和主动放低身段做大品牌的替代品,达利自己还有几个看家本领 。
一是会打广告。
介绍产品的工作就交给那些先行的大品牌,套用了产品名字达利只需要好好介绍自己。
于是无论在哪个产品线 ,达利请的代言人都是一水的一线明星:许晴、周杰伦 、陈道明、赵薇、孙俪…… 产品口味由别人介绍,品牌档次由大明星背书。 这样有所侧重的打法,让消费者接收到一个明确的信号:达利的产品虽然便宜 ,但有明星代言,吃起来不丢人,而且味道也不错 。
二是会铺渠道。
三是会做品牌。
每进军一个新品类,达利都会新造一个子品牌 ,既不打别人家的擦边球,彼此之间也绝对独立 。这样达利在踏入每一个新领域的时候都可以找到最合适的切入角度,也不用担心某个品牌的失败给全局带来的牵连。在细分市场的节节胜利 ,让达利自己也逐渐成为了深受信任的民营大品牌。
2015年达利在香港上市,2018年1月市值破千亿,许世辉也当上了福建首富 ,可实际上,这个时候起,达利已经知道自己的招数不灵光了 。
新变化和老方法
2012年 ,达利营收突破百亿,净利润6.93亿。2015上市,达利该年营收为169.09亿 ,净利润达29.12亿。从2012-2015这三年,达利营收和净利润年复合增速分别高达16%和61.37% 。
可是上市之后,达利的业绩增长开始放缓,营收和净利润增速都下降至10%左右 ,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营收甚至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
在达利最风光的几年,市场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第一个是食品消费的新升级 。
公众对 健康 饮食的需求日益迫切 ,让达利忽然无所适从。曾经最卖座的产品——以高糖 、高油、高热量提供味觉刺激,经过复杂加工、并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的所谓休闲食品,开始被逐渐抛弃。
即饮饮料方面 ,达利主打的凉茶同样迷失在消费升级的趋势里。数据显示,2009-2012年,凉茶行业整体增长率在16%-18%左右 ,之后增长率在10%左右,并在2017年迎来行业的顶峰 。
此后,饮料市场上开始流行“0糖0脂肪 ”的概念把凉茶业几乎一波带走 ,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萎缩速度接近20%。本就在加多宝 、王老吉的夹击下地位略显尴尬的和其正,面对行业退潮更显得无能为力。
第二个是互联网时代外卖对即食食品的替代 。
随着智能手机和外卖的高速发展,休闲食品的充饥功能,开始被选择更多样 ,口味更出色的外卖所替代。这样外部的变化,彻底地改变了食品消费领域的格局。原本以牺牲口味来压低成本的达利系列,在外卖软件疯狂补贴的头几年 ,根本无力招架 。
比起行业的变化,令达利感到更无助的是, “山寨模仿”的老办法也行不通了。
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许多中小食品企业开始用达利的手法山寨达利:乡镇的小卖部可以买到比“好吃点”更便宜的“吃好点 ”,比“达利园”容量更大的“达禾川”。
据相关报道,达利在2018年一口气推出了33款新产品 ,跟过去瞄准一个细分市场穷追猛打相比,更像是在刮** 。达利把新产品捆绑销售给经销商,但是哪怕是新品 ,卖不掉就是卖不掉,经销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新品零食临期处理。达利凭借畅销产品苦心经营十几年的渠道关系,也在这样的强制捆绑之下,收到了不少负面评价。
此外 ,达利甚至一度陷入到虚假宣传的麻烦之中 。
2018年8月,一名消费者投诉达利集团旗下的可比克薯片抽奖活动,相关部门调查中发现 ,薯片筒包装上印刷的两个合作组织不存在,达利集团产品投放量与允诺也相差甚远。
2019年6月17日,涟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达利食品集团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决定对达利食品集团处罚款3673.04万元,被称作史上最高虚假广告罚单。
跟不上新变化,也没法走老路的达利还能怎么办?
谁来挑大梁?
达利挣扎出了两个新办法。
一是推出新产品 ,目标抢占 健康 +正餐的阵地 。
达利推出了“达利园水柠c ”、“达利园柠檬茶”、“达利园柠檬乌龙茶”系列,又重新包装乐虎,进军“ 健康 ”饮料市场。
此外 ,达利更为两个重点推广新产品量身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家庭消费市场。
推出面向高端,“0乳糖 、0胆固醇、0反式脂肪”的“豆本豆”豆奶,又上线了短保质期面包的“美焙辰”,2020年报中显示 , 两个品牌在集团整体销售占比已经达到14.1% 。
二是拓展新渠道,将注意力从地面网点转移到线上网站。
互联网零食品牌正在忙着搞线下,达利正忙着上网做微商。
2018年 ,达利集团先是搞了个社交电商项目“fuluota芙罗塔 ”平台,当时甚至给各地经销商下达了微商指标 。可这赶鸭子上架的系统习惯性崩溃,以至于技术团队不得不在官网发公开信道歉 ,自营平台的微商计划最后不了了之。
出师不利达利只得回归主流电商,好在2020年,疫情的催化下 ,达利电商销售额增长45.2%,总算在线上销售上有了点起色。
那么,看起来对症下药的两个新办法 ,真的奏效了吗?
好像也没有 。
由于市场高度竞争,“豆本豆”和“美焙辰”在物流、仓储 、人工环节的成本持续上涨,经销商拿货不再具有毛利优势。而达利的捆绑压货战术,使得两款产品的滞销率居高不下 ,经销渠道叫苦不迭。
卖得不好,但是推广费用一点也没省 。“豆本豆 ”三年里狂烧25亿广告费,而2020年“豆本豆”和“美焙辰”加起来 ,营收也不过29.63亿元。
再看达利的电商表现。前文提到,2020年达利的电商销售额增长45.2%,这成绩看似不错 ,但是如果考虑到如此幅度的增长后,电商平台也不过仅占总销售额的6.8%,甚至还比不过全行业在2019年的12.8%的平均水平 ,更与三只松鼠、百草味动辄90%的销售比例无法相提并论。
达利花了很多力气,并没从互联网渠道上捞到什么好处 。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在650亿港元市值附近已经横盘3年的达利 ,如何找到突破口?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亿滋奥利奥饼干厂家是苏州湖东工厂。
亿滋苏州湖东工厂是巨大的现代化厂房和办公楼映入眼帘,门口挂了很多旗子 。签到后 ,抵达全球饼干?研发中心2楼的会议室, 在"享受好零食"的主题分享中,了解到亿滋的主旨和价值观是Snacking made right。
它的中文诠释:以合理的方式生产 ,在每个恰当的时刻让人们享受真正的好零食。
亿滋把食品安全放在重中之重,进车间的过程就是奇遇记的层层关卡,每一道关卡都需要经过严谨的消毒清洁过程 ,全身消毒进入车间后,再次酒精消毒 。
亿滋国际是全球领先的饼干、巧克力 、口香糖、糖果、和固体饮料制造商,前身是卡夫食品。卡夫食品于2012年10月拆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
面向北美的杂货业务沿用卡夫食品的名字 ,而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食业务则有了新名字--亿滋国际(Mondelēz International) 。
亿滋国际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MDLZ",是标准普尔500指数 、纳斯达克100指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及Ethibel可持续发展指数中的一员。
关于亿滋股票的相关内容介绍到此告一段落 ,若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启发,欢迎持续关注本站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本文来自作者[pinding]投稿,不代表必兴鼎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igthinkbxd.cn/xinwen/204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必兴鼎的签约作者“pinding”
本文概览:近期关于亿滋股票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达利集团,这个曾经频频推出十...
文章不错《亿滋股票》内容很有帮助